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北大硕士夫妻隐居11年,富豪同学前去探望,见后大哭:要钱和我说

时间:2023-04-28 14:14:37     来源:穷心理

作者 | 晓莹

编辑 | 阿琰、书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九日,头一天晚上喝大了,一个男人一大早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他烦躁地嘴里还抱怨了一句:“这么早是谁啊?”

本来不想接,结果手一滑通了。电话那边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响起,让这个叫唐师曾的男人一个激灵从床上坐了起来。

一个小时后唐师曾挂断电话,收拾妥当。电话再一次响起,是一个定位发到了唐师曾的手机里。

按着定位导航,唐师曾来到了一百多公里以外的一个农场。农场夫妇热情招待了唐师曾,并告诉唐师曾:“为了孩子,他们都是为了孩子。”

唐师曾看着眼前的这对夫妇,想起了十多年前那对不辞而别的北大教授夫妇,居然是如今这般情景,唐师曾决定帮助他们。

一、消失十一年,为了孩子选择再次踏入世俗

这天早上六点半,唐师曾因为宿醉,没休息好被吵醒,满身怨气地接通了电话,一看时间这么早,更生气了。

唐师曾本不打算接,但是手一划,居然接通了。

只听电话那边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声音响起:“师曾是我。”

唐师曾听到声音,顿时睡意全无,支支吾吾地问道:“你是青松吗?是你吗?真的是你吗?”一句三连问,把王青松问的插不上话。

等唐师曾稍作镇定后,王青松才开口说道:“师曾是我,我是青松。”

唐师曾哽咽道:“你小子还记得我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以为你们夫妻人间蒸发了。”

说完他又迫不及待地问道:“快跟我说说,你现在在哪,我过去找你。”

王青松说道:“我一会把地址发给你,按导航就可以找到我。”唐师曾按导航提示,行程一百多公里,来到了王青松指定的地方。

就在脚踏出车门的那刻,唐师曾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青山绿水,牛羊鸡鸭,驴拉磨面。水稻玉米蔬菜,这完全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呀。

然而更惊到他的是眼面前站着的这两位“乡亲”,他们衣衫褴褛,皮肤粗糙黢黑,这哪是当年北大那两个意气风发西装革履和肤白貌美的教授呀!

但是当看到他们脸上真诚的笑容和眼里发出的清澈光芒,唐师曾明白了,为什么这对夫妇会选择这样的隐居生活。

王青松和妻子李梅把唐师曾邀请到他们的待客厅。

并且告诉唐师曾,为了他们的儿子小宇的教育问题,他们打算放弃目前的田园生活,重返城市的世俗生活。

唐师曾却问道: “那你们这十几年的心血不是等于白费了吗?” 王青松和李梅此时也是万般的不舍,似乎又回到了夫妻俩11年前选择离开时那个场景。

二、农家大院走出来的超强记忆奇才

1957年,河南洛阳的新安县,一个名叫王青松的男孩子在这里出生了。

他和所有那个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小孩一样,一出生就面临着家又多了一个吃饭的小人儿。

50年代,我们的国家处于极度贫困时期,由于战争带来的人口减少,全国解放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加人口;

但大量人口的降生,让本不富裕的一些家庭,常常因为口粮减少而感到饥寒交迫。

王青松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年代,但尽管如此,王青松的父母从来没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

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要有文化,就会有出路,这也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

因为经历过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所以他也深知只有文化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上小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在学校就很好。

初中时他成绩是最优秀的,学校会给减免一些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是很大的恩惠。

而这些都是王青松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王青松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他发现自己有着别人没有的好记性,但是这个技能不是他练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在学校同样的知识,他就比别人记得快又准,关键是还不会忘。

学习成绩突出,又有超强的记忆力,王青松从学校一毕业就被破格调入机关单位做了一名机要员,就是靠记忆力来记一些人员信息。

因为那时候科技不发达,全凭个人记忆来整合这些信息。

这份工作正好发挥了王青松的优势,让他的工作展开的很顺利。

记得有一次,领导让他两天之内记住500个电话和人物信息,而王青松不到一天就全记住了,让领导对他刮目相看。

三、进入北大人生就此开卦

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王青松经过两年的紧张复习,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

那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大国政系。

这个系的就业方向将来就是走仕途的路线,但是王青松没有走这条路的打算,他想选一条可以赚钱的路线, 于是大学刚毕业就去考取了法律系的研究生。

在这里不得不说,王青松真的是多少家庭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只要他想考,似乎北大的专业就没有他考不上的。

本来按照原计划的打算,王青松在拿到法律的硕士毕业证就可以有一份既丰厚又体面的工作。

但是,此时比做律师来钱更快的一条路又摆在了王青松的面前。

王青松自从踏入北大校门的那刻,几乎都是在为了怎么能快速赚到钱而忙碌着。

这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内心的向往,因为从小遭受没钱带来的各种限制,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拼尽全力地去为更好生活努力。

为了能快速地赚到钱,王青松选择了当时最盛行的气功和武功养生。

之所以选这个,是因为王青松在小的时候,曾经拜老家的一位气功大师的真传,自己练了一身很不错的气功。

借着自身的优势,王青松选择了留在北大任教。

自身的优势加上他超强的记忆,王青松的养生课在北大办的风生水起,即便是学费高昂,也抵挡不住站在这个风口上的红利期。

就这样,王青松通过开设养身课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然而,毕竟是站在风口上,一旦封口过去,红利期自然就会褪色,养生也是一样。

王青松回归正常课堂,做起了正儿八经的大学教授,而且与此同时他结识了生命中的灵魂伴侣张梅。

职场失意情场得意,王青松与张梅一见钟情,不久便登记结婚。

可王青松并没有就此选择安逸,也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在备考哲学博士研究生的考试。

考试对于王青松来说跟家常便饭一样,而王青松的出生似乎就是为了应对考试的。

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汤一介老师的哲学博士研究生,然而这次不同以往,他被拒绝了,原因就是因为他太看重利益,不可能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更高。

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被拒之门外的王青松,这次被严重的打击到了,而此时,妻子张梅的职业道路也不是很顺畅。

两个北大教授感觉遇到了瓶颈期,想往更高阶层探索,但是一次次的被打了回来,夫妻二人有一种对世俗的厌倦。

四、体验世俗以外的生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即将奔四的王青松在几次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屡遭碰壁,世俗的压力给他和妻子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于是两人商量,走出大城市,去山间寻找远离城市喧嚣的恬静。

1995年,夫妻二人在节假日选择了距离北京和河北不远处的一个山间。

在大城市奋斗了将近二十年,第一次放下一切去体验乡村田野带来的安静,这种体验可以让人忘了一切,甚至可以淡泊名利。

王青松和张梅太喜欢这种感觉了,他们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在这里租房租地,作为每年休假的好去处。

因为每次只有节假日才有时间过来,还没等怎么享受这里带给自己身心的放松时,返城的时间就到了,张梅开始有了小抱怨。

其实王青松也有这样的感觉,只是他还不确定张梅是什么想法,当听到张梅这样的倾诉后,王青松问张梅:

“你愿意离开城市,一直生活在这里吗?”张梅看着他, 轻轻地说了声:“愿意”。

两人一拍即合,接下来就是为以后的事情做准备了。

1998年,张梅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办理了离职,从此再无音讯。

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王青松也离开了北大,身边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都不知道他们的去向。正如两人轻轻地来,没带走任何云彩。

这个时候在距离北京一百多公里外的山间里,王青松和张梅夫妇俩正在为他们的宏图大业做着规划。

他们用赚来的第一桶金在这里租了160多万平方米的空地,王青松要用自己毕生学来的知识,在这16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挥洒他的汗水。

五、男耕女织,爱情结晶

说干就干,王青松开始日夜的规划这片土地,尽自己最大可能地让土地不浪费一寸。

首先就是要盖一幢采光好的房子供两人居住,但是不能太大。用料要自己亲自准备。

然后就是要有各种适合当地气候的果树林木,再就是要有一年四季吃不完的无公害瓜果蔬菜大棚。

种植规划完以后,就是养殖。

鸡、鸭、鹅,羊,还有可以拉磨的驴少不了,当然还需要看家护院的大汪,但是大汪似乎还缺一个伴侣,夫妻俩买了一只小花猫。

一切都规划好后,王青松开始施工了,当然不可能都是夫妻俩来完成,附近的村民就是最好的劳动力。

王青松和张梅过上了真正的神仙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牛郎织女,好不让人羡慕。

同时他们的孩子也降生了,儿子小宇的到来给夫妻俩增添了很多喜乐,但同时问题也在出现。

因为王青松和张梅自从来到这里,一切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与外界断了一切往来,不仅是人,包括当时外面发生的新鲜事,他们都一无所知。

但是孩子是需要知识来充实的,由于常年的待在大山里,没有书也没有电视和任何外界信息的进入,小宇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什么都不懂。

随着小宇的问题越来越多,张梅发现,小宇也需要上学需要接受教育。

如果就这样下去,小宇就是一个文盲,每当想到这些,夫妻俩不由的不安起来,而且这11年里,他们已经坐吃山空,花光了350万的积蓄。

为了孩子,他们再次做了一个决定,走出大山回归世俗生活,一切从头开始。

六、寻求室友帮助,引来了富豪关注

夫妻俩经过几天的商量,把重返世俗的希望寄托在了曾经最好的朋友唐师曾的身上。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唐师曾在见过王青松夫妇回到北京以后,北京的朋友圈炸锅了。

当他们得知王青松夫妇消失11年的生活后,有的是羡慕,有的是可惜感叹。

羡慕他们现在神仙般的生活,虽然没有每天西装革履那么体面,但是活得真实,吃的都是无公害。

感叹他们曾经的学识就这样在大山里浪费11年,但有谁能体会到,王青松夫妇如今的洒脱呢!

突然有一天,一位曾经与王青松关系很好的富商来电话询问王青松的状况和具体位置。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唐师曾把王青松的地址告诉了他。

当富商日夜兼程地赶到王青松的地方时,他双眼含泪地一把抱住王青松:“你怎么过成了这样,你当年那股不认输的劲头去哪了?”

王青松安慰好了富商,语重心长地告诉富商,自己过得并不辛苦,以前那种只为追逐名利的生活太累了,这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富商听完郑重地说道:“需要钱告诉我,我给你。”

王青松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看到眼前这个站在利益顶端的富豪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后来,经过唐师曾的规划,小宇在北京上了寄宿制的学校,而王青松夫妇继续待在大山里。

他们利用网络的资源,把自己农庄里面出产的农作物销售出去,而他们夫妇闲下来还会搞搞文学创作,与外界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通过网络销售,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且当地还专门成立了农产品合作社,让每一个喜欢他们的消费者都能买到无公害的农产品。

在城市中寻求知识的浩瀚,在山间寻找城市中的安静。

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向往田间生活的恬静与自在,只是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与灯红酒绿,而忘了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

X 关闭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